新冠“乙类乙管”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现在进出公共场合已经不需要扫健康码了,乘坐火车或飞机也不再需要了。那么健康码还有存在必要吗?健康码还应不应该存在?下面八宝网小编带来介绍。
专家回应健康码还有存在必要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撰文表示,从调整后的疫情防控政策来看,健康码存在的必要性的确在逐步丧失。
首先,健康码主要适用于政府主导、全民动员以阻断传染病传播的应急状态下,因此也只能作为应急状态的例外手段。伴随政府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已从应急管理转向常态化管理,健康码所依附的合法性基础已不复存在。
其次,《新十条》颁布后,各地已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而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检测策略也调整为“愿检尽检”。既然不再进行核酸检测,也就无法再精准检测每个人的病毒感染风险,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再对个人进行分别的赋码操作。例如最近疫情严重,身边朋友纷纷曝阳,但只要不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码却都会继续显示为绿码,这已说明健康码已不再能作为个人健康状况的表征。
再次,此前区别赋码不仅是决定个人是否出行和复工复产,也是政府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等处置方式的前提。但《新十条》不仅要求各地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也已经开始倡议轻症患者居家隔离自愈,政府同样不再对患者予以强制隔离治疗,这些都使健康码的使用目的也不复存在。
由此,除疫苗接种信息可能会在危重病人诊疗过程中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外,健康码的历史使命其实已经完成,因此也应和行程码一样从个人生活中彻底退场。
健康码还应不应该存在
对于健康码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认为,目前还有人有做核酸的需要,由于路径依赖,核酸检测结果与健康码是绑定的,查询起来比较方便,但健康码的公共用途已丧失。
为此,他建议,核酸检测结果可另辟通道供个人查询。
作为疫情防控的数字基础设施,三年来健康码不仅承担着个人核酸数据、疫苗接种和到访场所信息,更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功能扩容,被整合到就医服务、公共交通甚至支付方式中。
从健康码的底层逻辑“数据治理”出发,重新审视健康码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一方面,与严格隔离的网格化静态管理或禁足令相比,健康码更适应流动社会,在支撑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基本的出行自由。但另一方面,命令服从的权力运作、各行其是的地方割裂、控制优先的封闭体制、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等,都可能在科技外壳下,被装进健康码中。因此,在健康码的运作上,相比“数据效率”原则,应将“数据正义”原则置于更高位置。
以数据正义为原则,应提高健康码的“数据使用透明度”,保证健康码的“数据非歧视”。疫情之下的个人权利当然会受到一定限制,但必须同时设定对这些限制的限制, 保证个人对其信息的知情权、更正权、删除权和获得救济权。负责防疫数据运营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尊重个人信息权,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与防疫无关的目的。
另外,健康码是《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的应急措施,在应急状态结束后,健康码也应适时结束其使命,以免挫伤社会信任。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