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很多家长发现自己越哄情况越糟糕,这是因为并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假共情,那么,如何才能懂孩子?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为什么越哄孩子哭闹得越凶
孩子怎么都哄不好?也许你在假共情!
很多家长在学习了共情之后,认为共情就是灵丹妙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套用共情的句式:
“因为……,所以你感到很……,对吗?但是……”
当说完这句话之后,孩子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停止哭闹、发脾气,家长就会很疑惑,我也对孩子共情了啊?怎么一点用也没有呢?
1.看似共情,实则是在控制孩子
我们期望通过套用共情的句式,来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进而停止大哭大闹、摔东西、撒泼打滚等我们看来很糟糕的行为。
而孩子的感受力是极其强的,他们能够听得出来我们是饱含真诚的接纳和理解,还是披着共情的“外衣”在敷衍他们。
长时间下来,孩子眼里,我们的共情只是要说服他的前奏,是用来控制他的工具。
而真正的共情,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说出、并认同孩子的感受和体验。
2.共情过度,适得其反
共情的另一个陷阱就是过度共情,很多妈妈在学习了共情之后,觉得要想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感受,以至于把感同身受变成了对感受的过分在意。
对孩子过度共情,会适得其反,父母的回应会令孩子对自己的感受感到困惑。
本来没事儿的孩子,突然哇地就哭了。
事实上,孩子的感受不需要被过度保护,而是需要被认真对待。
共情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感知和探索,在实践中去感知自己在遇到不同事情时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让自己好一些。
不断地体验中,孩子才能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自我认知,也才能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如何才能懂孩子
1.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既然孩子是因为不会表达才经常造成误解,那就要教他学会表达。
2.多倾听、多观察。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3.减少对孩子的评价。
表达时多使用“我”信息,什么叫我信息呢?就是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之相对的是“你”信息,也就是你对对方的评价和看法。
多表达感受而非对孩子的评判,会让孩子更愿意开口,更愿意和你沟通。
4.重视与孩子的谈话。
在听孩子说话时,关掉手机,目光直视,积极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想法的重视。
5.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才是育儿的核心,很多所谓的育儿难题谈来谈去,最后都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注重亲子间信任的培养;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善而坚定的处理发生的问题。
你会发现,亲子关系好了,很多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而亲子关系要是出了问题,很多平平常常的事就会变成各种疑难杂症。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