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至少促成了两种的改变,一些研究认为,网络的存在让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社交,现实中的人际接触变得日益稀少。人们为什么衷于虚拟社交?虚拟社交能缓解社恐吗?下面八宝网小编带来介绍。
人们为什么衷于虚拟社交
中国青年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在虚拟社交上,因为有遮脸的特效大家会放飞自己,这些平台上,似乎对“社恐星人”特别友好。
逐渐,虚拟社交成为“现生孤独”和“疏远现实”互为因果构成死循环。
自从虚拟社交以龙卷风的形式进入到我们生活中,伴随着发展,它的形式也不再固定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纸媒电视之中,越来越多“沉浸式体验”在生活之中使得虚拟社交更加立体化和可感知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以势不可挡之势攻来的虚拟经济,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漏洞:版权的争议,内容的雷同,部分产品技术低下…这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虚拟社交能缓解社恐吗
社交网络在虚拟社交中最大限度地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促成了“理想自我”的释放和展示。这些“完美人设”总是让身为观众的我们沉浸在相对的匮乏感中,而作为表演者的我们也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牢笼中。
社交网络简化了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成本,也使得“了解”一个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变得简单。我们和他人的交往越来越碎片化,很难再有时间和耐心去全面地了解认识一个人。想想你的朋友圈,你大概能够用“生活家”“打卡狂人”“文艺小咖”“业界精英”“旅行达人”等标签熟练地对人群进行分类。这些标签——或者说“人设”,成为我们在虚拟社交中认识彼此的方法论,它帮助你以简单粗暴、经济实惠的方式认识一个人。我们乐于这样干,也乐于这样表现自己。
社交网络在虚拟社交中最大限度地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促成了“理想自我”的释放。现实空间的自我呈现主要依赖于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来完成,而网络的自我呈现仅仅依赖数字化的符号。在朋友圈,制造印象的成本几乎为零,真实的自我几乎可以完全隐藏在屏幕背后。
在观众眼中,前台无限扩大,后台几近消失。没有人会知道我们重做了三次才烘焙好一个样貌完美的蛋糕——可能它的味道还有些古怪,只要在它精心打光的照片上完美无缺。也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真的读完过一本大部头著作,并为此感到享受,只要我们贴出自己的三五句评论。当我们最大限度地生活在朋友圈里,“完美人设”便触手可及。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