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天拉六次正常吗,宝宝拉肚子次数多就是腹泻吗,宝宝腹泻怎么做,如何用饮食的方法改善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宝宝一天拉几次算是腹泻?
首先,要跟各位宝妈说一个观念,什么是“腹泻”?
总会有人说,我家宝宝一天拉3-4次,是不是要去看医生?
宝宝拉出来的粑粑怎么是稀的,是不是不正常?
一般来说,宝宝拉稀不代表他一定是腹泻。
事实上,宝宝的排便性状、次数,与他的年龄和饮食有关。
有些母乳喂养的健康宝宝甚至一天可以拉到8次呢!
在医学上,腹泻的定义为婴儿每天每公斤体重的粪便量超过10克,儿童或成人每天粪便量大于200克做为诊断标准。
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拿宝宝的粑粑去称重,所以提供以下几个点给大家做为参考。
1频率及量比以往多
宝宝拉粑粑的次数跟以往相比明显变多了,且状态持续2-3天以上。
此外,腹泻的含水量一般比健康的粑粑高,所以整体的排变量会增加。
2性状突然改变
一般健康的宝宝,粑粑的性状会是固定的,例如:较稀的软便、成型的条状或颗粒状。
如果性状突然改变或带有血丝的话,通常要注意腹泻的可能性。
3颜色或气味异常
气味和颜色是最容易观察的。通常气味中带刺鼻的腐臭味,便便颜色有带红、黑、白色,都要特别注意。
4异常小迹象
由于宝宝不善表达,所以我们还可以从两点小迹象来观察他是不是腹泻。
腹泻通常伴随胀气的发生,所以宝宝的肚子跟以往比起来会鼓鼓的。
此外,宝宝在腹泻时,身体感觉会不舒服,所以情绪可能会变差。
吃什么可以改善宝宝腹泻
香蕉和苹果中含有大量果酸,在拉肚子时吃这两种水果是可以帮助止泻的。不过它们能起到的只是辅助缓解作用,而不是治疗作用。
不过,还有一些食物,在宝宝腹泻时是不适合吃的。
比如西梅、杏、李子、葡萄干、豌豆、大豆、西蓝花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含有高纤维,宝宝便秘时吃它们是妥妥的,而腹泻时吃可就是起反作用了。
此外,牛油果和榴莲这两种水果也不适合腹泻时食用,因为宝宝的肠胃还没有发育成熟,这两种水果的油脂含量高,本来就不好吸收,宝宝腹泻时吃它们,肠胃的负担太重。
孩子腹泻食疗方法
1、积食腹泻
由于宝宝吃得太多、太杂,或者吃了寒凉甜腻的食物引起积食;
积食后,胃肠道的蠕动会增强,导致腹泻。
大便性状:稀溏,夹杂未消化的乳片或食物残渣。
大便气味:酸臭。
腹泻特点:大便前有明显的腹胀腹痛,大便后症状减轻。
舌苔:黄厚
其它:恶心、呕吐、口臭、睡眠不良。
护理:一旦出现了积食导致的腹泻,第一步就要控制宝宝的饮食,少吃肉蛋奶和海鲜,以清淡为主;
在宝宝饭后1小时后,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向外顺时针,轻轻地按摩一下。
食疗方:取半个苹果切片,加水和少量的食盐,小火煮5~10分钟后,给宝宝喝苹果水;
也可以将苹果洗净后放入碗中隔水蒸软,食用时去掉外皮即可。
2、风寒腹泻
由于本来体自身质不好,内脏虚寒; 外受受寒侵袭,身体无法抵御外邪;
吃的生冷食物过多,从而造成积食,导致脾胃虚寒运化无力,形成泄泻。
大便性状:便稀色淡。
大便气味:不是太臭。
腹泻特点:便便前会感到腹痛、肠鸣。
舌苔:薄白。
其他:如果外寒不治愈,就有鼻塞流涕,或有微热轻咳。
护理:适当的吃些红枣、山药等温热的食物,忌食辛辣、煎炒的食物,
饮食勿过苦寒、生冷,应忌吃牛奶、发菜、肉类、海鲜等。
食疗方:准备粳米60g、生姜末6g、陈皮3g、花椒少许;
粳米淘洗干净,与陈皮一同熬成粥,粥将出锅前,加入生姜末和花椒在煮10分钟左右即可。
3、湿热腹泻
宝宝先天的脏腑娇嫩,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或是因为饮食不当。
吃得过于辛辣、过量后,湿热之邪,在脾胃集结,然后往下灌注在大肠中,
所以导致了孩子水样便,这样的腹泻就是湿热导致的。
大便性状:稀水样、蛋花样,有粘液,颜色绿或黄赤。
大便气味:臭。
舌苔:黄腻、舌质红。
其他:便便呈喷射状,一天十多次,肛门红,小便黄,口渴。
护理:除了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外,还要注意千万不要以为是热邪,就使用一些寒凉的食物或药物。
每次腹泻之后尽量用温水清洗或者拿绿茶水清洗一下,可以消炎止痛。
食疗方:马齿苋8g、芡实10g、粳米50g(马齿苋是寒凉属性的,所以只适用湿热腹泻,而且需要搭配芡实适量对症使用)
三种材料洗净后,一起放进锅中熬煮,粥熟后即可食用。
4、脾虚腹泻
小儿先天脾胃虚弱,加上后天喂养不当,或久病伤脾等极易发生脾虚泻。
大便性状:大便稀溏,色淡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
大便气味:不臭。
腹泻特点:反复发作,饭后发作、时轻时重。
其他: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喜俯卧,晚上睡觉时总会哭闹,喜欢趴着睡,喜欢热的东西。
护理:饮食上做到少食多餐,每顿饭七分饱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温度适宜,避免再次着凉。
食疗方:山药(新鲜)30g、莲子20g、粳米50g。
山药去皮、莲子陈皮浸泡20分钟后,与粳米一同下锅熬煮即可。
积食腹泻、风寒腹泻、湿热腹泻、脾虚腹泻,是孩子最常见的4种腹泻,家长要注意辩证,按照具体的表现进行调理。